首页 资讯 正文

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从一个产业园看浙江新材料求“新”之路

体育正文 229 0

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从一个产业园看浙江新材料求“新”之路

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从一个产业园看浙江新材料求“新”之路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渐(yángjiàn) 刘健 共享联盟·钱塘 姜慧君 5月以来,中国在酒泉卫星(wèixīng)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(shíjiàn)二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;杭州举行全球首个人形(rénxíng)机器人格斗比赛;小米发布中国大陆首个3nm手机SoC芯片“玄戒O1”……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这些(zhèxiē)新闻,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,但它们都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。 新材料,是制造业(zhìzàoyè)的“底盘”,它正(zhèng)撬动着万亿级规模的大市场。去年(qùnián),中国新材料产业(chǎnyè)总产值超8万亿元,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。作为新材料大省,浙江将其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,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,其中,杭州是省内的“优等生”,近三年规上(guīshàng)企业数量逐年增加,分别达到(dádào)451家、518家、561家,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5.4亿元。 杭州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,产业平台作出了重要贡献,头顶国家级高新区(gāoxīnqū)的临江高科园(gāokēyuán)就是其中之一。从这里出发,钱塘新材料产业正迸发出勃勃生机:集聚相关上下游企业超百家,实现(shíxiàn)产值近千亿元。中美博弈下,新材料的发展壮大变得(biàndé)尤为重要,为大国铸新“材”,浙江路在何方(lùzàihéfāng)?透过临江高科园,或许能寻找到答案。 螺旋上升的(de)钱塘新材料 梳理浙江的(de)新材料,为什么要将视角放在临江高科园?因为,它的发展历程,折射出全省甚至(shènzhì)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脉络。 纵观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“简史”,其(qí)是由原材料、基础化工材料、金属功能材料起步,再(zài)逐步过渡至半导体、纳米、碳纤维等前沿(qiányán)新材料。 临江高科园的新材料产业同样是由基础化工材料起步。始建于(yú)2003年,临江高科园最初的定位(dìngwèi)是工业园区,龙山化工、传化化学品、恒逸高新等(děng)成为最早一批落户的企业。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化工化纤新材料产业链成为(chéngwéi)临江高科园内规模最大、产业链最完善、集聚度(dù)最高(zuìgāo)的子链,产值占比超六成,仅恒逸(jǐnhéngyì)集团及其4家下游企业的规模已超过200亿元,钱塘区内8家主板上市的新材料企业中,6家属于化工化纤新材料产业链。 然而,化工厂那一排排(yīpáipái)高耸的(de)反应炉,让临江高科园背负上低效的“外衣”。同时,产业链较短(duǎn)、产品附加值较低、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等,也困扰着临江高科园。 改变的拐点出现在(zài)2015年,临江高科园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(chǎnyè)开发区,也是杭州(hángzhōu)继滨江后(hòu)又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。临江高科园一方面“向内挥刀”,启动低效工业用地清理大整治,以(yǐ)“腾笼换鸟”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“吐故纳新”,探索出一条发展空间保障和产业转型升级兼顾的新路子;另一方面“向外出拳”,以“链长制”为抓手,通过强链延链补链,助推企业加速集聚,全力构建完善的新材料(cáiliào)产业体系(tǐxì)。 与此同时,临江高(gāo)科园内的龙头化工化纤企业也开始向高攀登、向新(xīn)进军,不断优化新工艺,拓展新产品、新市场。 聚合顺(shùn)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“我们主要生产的是尼龙(nílóng)6切片,外观看起来就像是(xiàngshì)一粒粒‘白色大米(dàmǐ)’,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、电子机械、食品包装(shípǐnbāozhuāng)、民用纤维、航天航空、核电等制造领域。”公司常务副总姚双燕说,聚合顺一直在“新”字上做文章,“一方面巩固既有(jìyǒu)产品(chǎnpǐn)的优势地位,提升产品品质与性能,另一方面着眼于特种聚酰胺新材料开发,实现产品多元化、高端化发展。”成立十年来,聚合顺开发出30多个规格型号,满足不同领域高端客户的需求,已成为同行业(tónghángyè)中产品品种最多的国内企业。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,也是临江高科园(gāokēyuán)的(de)发力方向之一(zhīyī)。走进传化化学品未来工厂,一台台排列整齐的智能设备正在紧张作业,可(kě)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。近年来,传化化学品斥巨资启动(qǐdòng)智能改造,用工成本大大下降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“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,可以精准找出生产上的问题,及时发现解决。”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。 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市场……如今(rújīn),钱塘(qiántáng)新材料已形成以(yǐ)化工化纤新材料产业为主导,金属材料、半导体材料、膜材料等细分子链协同发展的格局。 新材料属于产业链上游,它(tā)的快速发展,不仅仅是单个产品(chǎnpǐn)的突破,更是制造业跃升的“钥匙”。 这是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理事、浙江大学纳米研究院(yánjiūyuàn)研究员盛建松的感悟。“两者相辅相成,新材料支撑(zhīchēng)制造业(zhìzàoyè)发展,制造业的新的需求,又会推动新材料进步。” 向内看,钱塘作为浙江制造大区,有着雄厚的(de)产业基础:汽车产量占(zhàn)杭州全市(quánshì)八成以上,生物医药产业营收占杭州全市“半壁江山”……这些高质量制造业产业集群,拓宽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。 杭州幄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gōngsī)选择落户钱塘,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制造业(zhìzàoyè)生态。据了解,幄肯的产品广泛运用于半导体硅晶圆(jīngyuán)、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等领域,而钱塘正着力建设国内半导体产业新地标,已集聚半导体相关上下游企业超百家(jiā),涉及(shèjí)半导体原材料、集成电路设计、晶圆制造等各个领域。“在每个有高温需求(xūqiú)的生产(shēngchǎn)环节,我们(wǒmen)的产品都能落地应用,目前业内合作伙伴已超过160家,不少客户就在钱塘。”幄肯科技董事长唐波(tángbō)说,目前公司在钱塘的新工厂已投产,具有年产1100吨高端新材料产品的能力,计划3年内达到每年20亿元的规模。 视角向外,位于长三角核心区的(de)钱塘(qiántáng),也站在全国新材料产业链的高地上。目前,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集群式的发展(fāzhǎn)模式,形成以环渤海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为重点,东北、中西部特色(tèsè)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。据2024年(nián)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年度TOP50排行榜,苏州、上海、深圳是前三甲,杭州则排名第十一位。 探求长三角区域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,钱塘正在努力。今年4月,由杭州市(hángzhōushì)投资促进局主办的2025杭州新材料产业(上海)交流会在上海举行(jǔxíng)。临江高科园作为杭州新材料产业平台代表参会,并先后走访苏州、上海两地的新材料领域相关(xiāngguān)企业,精准对接产业资源(zīyuán)。 近日,临江街道就与一家来自苏州的新材料公司完成了签约。“高纯度石英材料是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耗材,我们即将生产的硅相关产品,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(qiánjǐng)。”集萃催化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(chuàngshǐrén)赵铁均表示,项目(xiàngmù)建成后(hòu)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。 于此同时,扎根钱塘发展起来的新材料(cáiliào)企业,开拓市场(kāituòshìchǎng)的“触角”也不断探向远方。 浙江温州江心屿是瓯江中游的(de)一座(yīzuò)小岛,在江心屿西园的园林改造过程中,一块块来自钱塘的“发电玻璃”为园林增添了现代科技元素。“改造中,1800余块‘燚瓦’产品被巧妙应用于屋顶,其(qí)装机功率超145千瓦,预计年发电量约14万度,可满足该建筑的日常照明用(zhàomíngyòng)电需求。”杭州龙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奔介绍,公司已扎根钱塘16年,一直(yìzhí)致力于实现高效碲化镉薄膜(báomó)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技术产业化。 “办事不出平台”“不叫不到、随叫随到”……更大的(de)(de)吸引力,还来自平台为企业提供的温馨(wēnxīn)帮助,助推一家家前沿新材料企业快速崛起(juéqǐ),同时也与钱塘主导产业的耦合度不断提升。由此带来的创新裂变,串起钱塘新材料由内到外双循环发展之路。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、消费升级和“双碳”战略等新形势,我国(wǒguó)新材料产业迎来(yínglái)了发展机遇,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(tiǎozhàn)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待提升(tíshēng)、高校研究与产业需求不匹配、标准体系不健全、中试平台不足等成为制约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痛点。 如何破解这些“成长的烦恼”?在3月初(yuèchū)召开的钱塘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(gōngyèhuà)高质量发展大会上,这个浙江制造大区率先给出了答案:做深做透(tòu)“教科人一体”和(hé)“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”两篇文章(wénzhāng),通过搭建平台、健全体制机制,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,努力形成“创新+制造”强强联合、“大学城+科学城”双向奔赴的发展格局。 架好成果转化的“路和桥”。钱塘瞄准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(yī)公里(gōnglǐ)”,打造以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(zhōngshì)基地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,持续缩短成果转化周期;同时,发挥应用场景(chǎngjǐng)“育苗圃”作用,建立政府“场景需求”和企业“场景供给”两张清单,为各类新技术、新产品提供更多(duō)应用场景,着力打造首创型技术应用集聚高地。 眼下,AI正成为新材料产业升级(shēngjí)的(de)核心引擎。从中央(zhōngyāng)到(dào)地方,已出台多项支持AI与新材料融合发展(fāzhǎn)的政策措施。去年10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(bùděng)部门联合发布了《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》,提出充分发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对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支撑作用,培育材料研发与应用的全新发展模式;今年(jīnnián)1月,北京市发布了《北京市加快推动“人工智能+新材料”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。 “传统材料的应用需要(yào)搭建(dājiàn)实验环境或(huò)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测试、检验,如今可以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,用计算机进行(jìnxíng)筛选、模拟等(děng),提升研发效率,降低研发成本,加速进行迭代。”在盛建松看来,人工智能与新材料的融合需要双向赋能(fùnéng),即产业界要借助人工智能加快研发创新产品,人工智能技术团队也要拥抱产业界的市场(shìchǎng)应用场景,通过应用与实践,优化完善模型,从而不断提升行业服务的本领。 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,钱塘(qiántáng)也在积极探索。“我们要推进AI大模型在工业、服务业等领域落地(luòdì)(luòdì)应用,积极打造AI智能平台(píngtái)。”钱塘区委主要负责人说,接下来将签约落地“AI+”场景项目10个,培育省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、数智优品3个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也是钱塘新(xīn)材料产业的前进方向。近年来,临江高科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,大力(dàlì)培育新材料产业绿色工厂、绿色产品、绿色供应链(gōngyìngliàn)。目前,之江新材料、永杰铝业(lǚyè)等7家企业(qǐyè)成功创建为省级绿色低碳工厂,传化化学品成功创建为市级绿色供应链企业。 走进临江高科园内的和达临碳科技(kējì)城项目(xiàngmù)施工现场,大型机械轰鸣作响、工程车辆来回穿梭、施工人员忙碌有序……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“该项目总(zǒng)投资(tóuzī)23.46亿元,将建设27幢单体建筑,总建筑面积超47万平方米,计划(jìhuà)于(yú)2026年1月竣工。”临江高科园主要负责人介绍说,项目建成后,将重点(zhòngdiǎn)引进碳中和相关新能源材料类企业、生物医药和医用新材料类企业,进一步推动临江高科园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。 当科技创新与(yǔ)产业创新加速融合,产业生态圈不断完善,“因‘材’聚势,以‘新’赋能”的钱塘(qiántáng)新材料产业也必将不断“上新”。
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从一个产业园看浙江新材料求“新”之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